——你这辈子,有没有为别人拼过命?
——有,三伏天还在坚持出门的你和我!
早上八点五十,烈阳高照,防晒衣遮阳伞全副武装的你,终于赶上了上班打卡,短短几步路让你汗珠直掉,直呼受不了,好不容易来到办公室吹着空调,一天的工作计划让本就夏季烦躁的你更加烦躁了,心想:忍忍这一段时间高温就好了。
然而,眼前的热不算热,你要的降温还不会来……因为三伏天真的真的要来啰。今年三伏天共40天:7月11日交“初伏”,7月21日交“中伏”,8月10日交“末伏”,8月31日“出伏”。
总有人会说:“哪年不入个伏?说的就不是事儿!”,但是入伏不仅是天很热那么简单!还是调理身体的好时机。三伏天艾灸,胜吃千年参
三伏灸基于中医“春夏养阳、天人相应”的理论,可以形容为“晴天晒被”。回南天晒被子,潮气和霉气总晒不掉,但是艳阳天被子就很容易被晒得蓬松,里面的湿潮都被赶出来了。
而三伏天身体就像“棉被”,躲在体内的寒邪痰湿,也就是病根,最易被赶出来,倘若不在夏日驱除积寒,等到秋风一起,外寒复来的时候,就容易内外交困了。
在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艾灸,以艾火的纯阳,结合三伏天时自然界与人体的双重阳气,作用于人体腧穴,能发挥出一灸顶三灸的效果,以散寒祛邪、调理气血、增强体质。
三伏天是艾灸的最佳时期,民间更有“三伏天艾灸,胜吃千年参”的说法。伏前灸排毒,夯实基础
有人可能要问:还没入伏,做艾灸有用吗?会不会太早了?
三伏灸注重系统养生,除了初伏灸、中伏灸、末伏灸这三个阶段外,三伏灸的“首尾”也很重要。“首”就是伏前灸,“尾”就是伏后灸,“首尾相连”才算构成一个完整的圆,才能实现周期循环。
夏季温度高、湿气重,人体阳盛于外,内里虚弱,脏腑极易被毒素侵袭。而瘀血、痰湿、寒气、食积、气郁、上火等毒素堆积在五脏之内,就会影响五脏气血的运行,继而影响整个身体的健康。
伏前灸的主要目的就是排毒,为整个三伏灸夯实基础。通俗来说,伏前灸的作用相当于“打地基”,只有地基坚固,后面的“大厦”才能建得牢固。特别是因为个人体质原因,如果等到三伏天时直接做三伏灸,部分人群的排毒反应会比较明显,身体可能会感到些许不适。
伏前灸一则能积蓄阳能,二则能疏通经络,让身体在入伏前更适应、接受艾灸的能量,后面的三伏灸调养效果也会进一步加强。伏前如何灸五脏?
· 心脏 ·
极泉穴:祛除心脏的郁火毒素
少海穴:清降心火,滋阴补肾
大陵穴:宁心安神、合营通络、宽胸和胃
内关穴:如果舌底有青筋、唇紫、心率低,并伴有胸闷、心气虚等现象,说明心脉瘀阻,建议艾灸这两个穴位,以疏通心脉、增强心率、促进血流量
· 肝脏 ·
肝俞穴:疏肝解郁、利胆退黄、理气止痛;
膻中穴:疏肝、理气、解郁;
渊腋穴:宽胸理气、通络化瘀,可缓解因肝郁气滞引起的胸胁胀满、腋下肿痛等现象;
期门穴:疏肝、活血、化瘀。
· 脾脏 ·
府舍穴:健脾理气、散结止痛、温经活血
中脘穴:加速胃部蠕动,促进消化,避免积食或毒素瘀积
足三里穴:促进消化、加快排毒、燥化脾湿、生发胃气
太白穴:促进生成和运输新鲜气血,避免瘀血毒素瘀积
· 肺脏 ·
尺泽穴:被誉为“清肺穴”,清宣肺气,泻火降逆
合谷穴:清降肺火
鱼际穴:清泻肺火,清宣肺气
少商穴:清除肺经湿热
· 肾脏 ·
委中穴:肾毒聚集之处,灸之可让肾毒通过膀胱经排出体外
阴谷穴:补肾培元、调经利尿、滋阴清热、理气止痛
筑宾穴:益肾宁心、理气止痛、清热利湿、化痰安神
涌泉穴:人体的“排污口”,艾灸此穴,排毒作用明显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