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伏天的脚步越来越近,一年中气温最高最潮湿闷热的日子即将到来。三伏,一年中最佳排寒季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三伏灸是基于中医“春夏养阳、天人相应”的理论,在全年自然界阳气最盛的三伏天,通过对体表穴位施灸,将具有温经散寒、补虚助阳的艾火纯阳之气与三伏天的天阳之气相合,令阳气深度渗入机体内部,以散寒祛邪、调理气血、增强体质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在全年阳气最盛的时节艾灸,以艾火的纯阳,结合三伏天时自然界与人体的双重阳气,作用于人体腧穴,能发挥出一灸顶三灸的效果。打个通俗的比喻,就像我们晾衣服一样,在大太阳底下暴晒,晾干的速度是平时的好几倍甚至十几倍!
有老师可能要问:还没入伏,做艾灸有用吗?为什么要做伏前灸?
三伏灸注重系统养生,除了初伏灸、中伏灸、末伏灸这三个阶段外,三伏灸的“首尾”也很重要。“首”就是伏前灸,“尾”就是伏后灸,想要三伏灸取得满意的效果,伏前灸、伏后灸都要重视起来,这样才算形成一个完整的“三伏灸”养生周期。
伏前灸的主要目的是通络固阳,为整个三伏灸夯实基础。通俗来说,伏前灸的作用相当于“打地基”,只有地基坚固,后面的“大厦”才能建得牢固。特别是因为个人体质原因,如果等到三伏天时直接做三伏灸,部分人群的排毒反应会比较明显,身体可能会感到些许不适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伏前灸做好了,一则能积蓄阳能,二则能疏通经络,让身体在入伏前更适应、接受艾灸的能量,后面的三伏灸调养效果也会进一步加强。
冬症夏调源于《黄帝内经》提出的“春夏养阳、秋冬养阴”。
冬症为什么要夏调呢?那是因为天气炎热,人体毛孔打开,气血畅通,三伏灸借助天时,能一扫体内的阴寒之气,防止冬季复发。根据中医理论,夏季时万物生长繁茂,阳气盛,阳气在表,夏季养生宜养阳为主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
三伏天是夏季最热的时候,根据《内经》所述,人与自然界是统一的,人体的阳气和自然界的阳气相符,生于春,旺于夏,收于秋,而藏于冬,三伏灸就是借助天地间的阳气来通经活络,祛除病邪。
中医有“既发之时治其标,未发之时治其本”的治疗原则,此时对这些相对缓解的疾病给予治疗或预防,有利于减轻冬季发病,伏前排毒,做好三伏灸的系统养生。
温馨提示:
① 根据自身体质适当持续施灸,由少至多调整施灸穴位及艾灸时长。 ②艾灸后多喝温水,有助排汗,加强新陈代谢。
© 2025. All Rights Reserved.